第70届柏林电影节在2月20日-3月1日如期举行。
虽然赶上了国外疫情大爆发,但观众对艺术的追捧和热爱,丝毫不受影响。
获奖名单已经出炉,看点依旧非常多。
— 金熊奖GOLDEN BEAR —
最佳影片
《无邪 There Is No Evil》 导演:穆罕默德·拉索罗夫
— 银熊奖SILVER BEAR —
评审团奖
《从不,很少,有时,总是 》 导演:伊丽莎·希特曼
最佳导演
《逃走的女人 The Woman Who Ran》 导演:洪常秀
最佳男演员
《我想藏起来 Hidden Away》 导演:乔治奥·迪里蒂
演员:埃里奥·杰曼诺
最佳女演员
《温蒂妮 Undine》
导演:克里斯蒂安·佩措尔德
演员:葆拉·贝尔 Paula Beer
···
其中,有部获得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奖的影片,却在电影界掀起了一场关于艺术和道德的「大论战」;它就是——
「 列夫·朗道:娜塔莎
DAU. Natasha 」
有人将它称之为“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”,“前所未有的史诗杰作”。
也有人认为这一场反人道的人性考验,影片中充斥着悖道德伦理的真实露骨画面,给演员和观众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影响。
放映期间甚至有人忍受不了,起身离开。
这究竟是个什么电影,讲了什么故事?
一切还要从一个前苏联科学家说起。
DAU
英文剧名中的DAU,是取自前苏联物理学家 列夫·朗道名字的最后三位字母。
列夫·朗道从小精通三门语言,8岁会做因式分解,12岁精通微积分;
14岁在巴库大学同时攻读物理、化学两门学科,16岁到苏联最好的学校列宁格勒进修研究生,20岁在课堂上当众打脸爱因斯坦,指出他的错误。
有人称他是“世界上最后一位全能物理学家”。
这位物理界公认的少年天才,本可以在物理界继续乘风破浪。
但是一向狂傲、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他,却在政治上犯了大忌。
列夫·朗道与当局的观念相左,而当时的苏联正值“大清洗”运动的高峰;
在这样的极端氛围下,列夫·朗道因为某些言论被捕入狱。
列夫·朗道被捕后,各方人士前来为他求情。
“物理学缺了他不行!”
最后在多方的努力下,被关一年之后的列夫·朗道终于被释放了。
从此之后,他就再没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,一心专注于学术研究。
1962年,列夫·朗道凭借开创性理论,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之后他出了场车祸,虽在医生的努力下保住一条性命,但从此也再无缘物理研究。
最终在60岁时,他传奇的一生落幕了。
DAU系列(共14部),讲述的就是以这个天才物理学家为原型,在1938-1968年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。
原本,DAU系列不过是一部想描述列夫·朗道的传记片;
但是随着导演的野心不断扩大,故事拍着拍着,就向奇怪的方向走去了。
怪才还是变态?
DAU系列的导演伊利亚·赫尔扎诺夫斯基,1975年出生。
他的父亲同样也是一名导演;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,伊利亚也踏上了电影导演的道路。
在DAU之前,伊利亚还曾执导过一部科幻悬疑电影—《4》。
这是一部虚幻的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强烈冲撞的俄罗斯影片,既怪异又荒诞,有着导演浓烈而独特的个人色彩。
而这种浓烈的个人色彩也延续到他之后的作品里,也就是这个DAU系列。
DAU的构思最早是在2005年,2009年正式开拍,2011年完成拍摄。
直至2020年,它才在柏林电影节上放映,而且展映的版本经过多次删减,由原来的8小时删减至145分钟,又在展映前删减了8分钟。
才有了如今我们所见的137分钟版本!
原本打算拍列夫·朗道传记片的导演,在拍摄中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,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传记片的体量。
于是,项目不断扩大,最后它已经远远超出了“电影”这个概念,更像是一场实验项目。
为了再现列夫·朗道的故事,导演先是在乌克兰郊区搭建了一个占地12000平米的“机构”。
按1:1的比例,复刻了列夫·朗道1938到1968年期间生活的苏联小镇。
随后,他又在全球招募了400名固定演员和上万名临时群演;
这些人大都不是专业演员,他们来自各行各业。
有的是科学家、政治家...还有的是清洁工和真实的罪犯!
DAU系列没有固定的剧本,演员们可以在不脱离大框架的前提下自由发挥。
只是一旦踏进这里,他们就必须在这个世界中严格遵守过去的生活模式。
不许使用任何现代化产品、只能穿过去的服装、使用当时的货币...
还要被大大小小的微型摄像头所“监控”。
导演采用了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拍摄的方法;
通过上万个摄像头,全方位的对演员们进行“监控”,拍摄下他们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。
这种私密性的窥探和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,引起了强烈争议。
当然,如果演员接受不了,可以随时喊停退出。
尽管DAU项目争议不断,但还是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前来体验这种真实的虚拟人生。
虚拟与现实
与其说是扮演,不如说是演员们在这里换上了新身份,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。
大家在虚构的时空里,生活、工作、恋爱、结婚...
同样,这里也有人类最原始的欲望,性爱与暴力!
影片中有一场施暴戏,这也是本片中最具争议的一段。
女服务员娜塔莎全身赤裸着,被审讯者施暴;
拽头发、扇耳光,甚至往她的下体塞酒瓶!
令人震惊的是,这一幕不是特效、没有借位,没有打码!
一切,都真实发生在女演员的身上!
这一幕被播出后,给观影者带来不小的冲击。
当记者问到导演有关于这一片段的疑问时,他的回答更是令人无法接受——“我不在乎!她本就是一个妓女,我是在一个性虐者妓院里找到她的!”
饰演娜塔莎的演员在片场也曾一度崩溃,即使是在得知大概剧情框架的前提之下,也很难避免心理创伤。
“ 机构里95%的时间是我自己
所以拍摄之后不需要回到真实的自己
有些时候很可怕,有些时候很受伤
有些时候很有趣,有些时候很愤怒 ”
DAU系列的创作初衷,也因此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指责。
大家不禁猜想,就这还是多次删减后的版本,原版的内容是否更残酷更反人道?
展映结束之后,“现实版楚门的世界”一词便登上了话题榜;
《楚门的世界》中,金·凯瑞饰演的男主,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“摄影棚”里,过着看上去似乎与常人相同的生活。
但他不知道的是,在他前半生的每一秒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;
他更不知道,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,其实都是演员。
这部片子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,确实有很强的象征意味。
人们对这部影片的解读,也上升到了人生哲学思考的高度。
相信每个看过《楚门的世界》的观众的,都会对这个设定感到细思极恐;
而《列夫·朗道》系列不仅更加真实,也要更为恐怖。
如果说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善意的观察实验,展示的大多是善意的一面;
但在DAU的片场,却充斥了太多人性的黑暗面。
在“机构”里,导演就是上帝,是这个虚拟世界的缔造者,拥有绝对权威!
特别是当“机构”里的人接受了这混乱不堪又井然有序的“楚门的世界”之后,早已分不清虚拟与现实。
那么在这个虚拟社会中道德、伦理又将如何定义?
DAU究竟是导演的极端艺术,还是他抒发私欲的保护伞?
如果这是电影界的一场“革新”;
那么之后,观影者将如何分辨哪场戏是“演戏”,哪一场是纪实?
但无论如何,DAU都将影响到人们对未来“电影艺术”的重新认知。
如今,DAU系列已累积700小时的影像素材据、250万张图片、4万件衣物、8000小时的声音素材、4000份文件资料。
DAU系列计划共做成14部电影,而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《列夫·朗道:娜塔莎》,只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。
目前,主角列夫·朗道还未登场就已经引发这么大争议了;
不禁让人好奇,另外的几部,又会有什么样令人不敢想象的故事发生。